“企业参与”还是“参与企业”

发布时间:2016-06-03文章来源: 审核: 复核: 浏览次数:

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教育部某负责人在接受某网站记者采访时,强调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这样讲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离开企业的参与,是不可能培养出企业切实需要的那一部分人的。但是在全局上看,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目前,企业参与不积极、不主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并且晓之以理地规劝企业:“这个瓶颈,今天是职业教育的,未来就是广大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不积极、不主动,未来就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字字珠玑,一语中的。牢牢把握这一点,就把握住了职业教育的立命之魂。但是,要求企业“参与”你的游戏,按照你的规则,陪你“玩儿”。怕不是那么简单。

联想到几个月之前,曾看到全国行指委工作会议上,公布的行指委汇报材料。在机械行指委短短两千余字的汇报材料中,三次出现“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和“受教育部委托如何如何”的字样。给人行指委逻辑定位混乱的感觉。行指委是应该站在行业企业需求的角度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呢?还是应该为职业教育事业保驾护航。

关于职业教育职能定位的认识,大体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以2006年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标志,明确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指明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另一个重要节点,以2011年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为标志,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第三个重要节点,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为标志,明确了企业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强调了职业院校以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关于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既然企业同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那么就不应该只有单方向的“企业参与”,还应该有“参与企业”一个方向。而所谓“参与”,一定包含尊从对方游戏规则的含义。学校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是培养方案加课程标准;是专业、课程加考试;是教学秩序。企业的游戏规则又是什么?是产品生产标准加生产工艺流程;是职业岗位的岗位操作技能加岗位工艺技术标准;是车间班组的协同运转秩序。由此可以看到,“企业参与”与“参与企业”的意义大相径庭,完全不同。

不是企业不需要高技能人才和排斥职业教育,而是截然相反。笔者曾调研过一家电梯生产企业,探讨人才需求情况。企业负责人十分明确地表示:“只要能够胜任安装维修工作,工资由他自己说”。可见企业对于实用人才求贤若渴。笔者也曾参加过一个企业的实习学生入职签约仪式。24名实习学生经过半年多的企业岗位培训,最终有21名学生获得企业聘书。企业的岗位技能,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一一训练完成。其中一名学生的操作技能,在企业比武中,超过师傅,因此而获得奖励。可见企业的职业教育同样要求严格,而且扎实可靠。因此,深层次的问题,不是如何吸引企业“参与”,而是需要更新理念,由“主导”到“服务”,由吸引“企业参与”到适应“参与企业”,当好企业作为职教主体的“参与者”和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者”。

2016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元年,国家在经济领域大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近,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讲到:“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

习近平之所以重点强调“结构性”3个字,除了在供需关系层面理解把握外,政府调控职能理解和把握“结构性”3个字可能更为重要。的确,政府职能机构相对于企业有更大的话语权,教育事业作为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事业,可以源源不断获得财政的经费支持(钱最终来源于企业)。但是教育与产业的供需关系改变不了。职业教育事业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如果不能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结构间的关系,正确把握谁更应该“参与”谁的过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目标就会落空。

经过几十年的市场化改革,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准则,几乎已经完全市场化了。适应岗位能力需求,是企业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不像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体制,还纠结于层次,还不能走出学科型思维。如果不是职业教育转变机制,主动适应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参与企业岗位随产品更新升级,而要求的工艺技术变革和提升。而是一味要求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参与你的“游戏”,陪你“玩儿”。企业恐怕只能用脚投票,离你远远的,不跟你“玩儿”就是了

从另一个角度讲,目前的国内经济,在可以看到的一段时期内,始终处于L型低迷状态。产业困难重重,大量企业在破产边缘挣扎。职业教育不考虑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人力资源的有效服务。而是要求“企业参与”体制内的“游戏”,说来也不大讲究。

现在推行试点的“学徒制”,是“参与企业”的好方式。但是,若不能真正树立“参与企业”和“服务企业”的主动意识,只是为了做大做强“学徒制”招牌,而需要企业“被参与”。则试点成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认可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是“学徒制”成功的关键,因为企业一定会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的。

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现在普遍的提法,是发挥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作用。但是,谁更应该“参与”谁的过程。不是单纯操作层面的问题,而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以谁为主导?谁为谁服务的大问题。大道致远,还需要砥砺笃行。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